查看原文
其他

琢璞玉,纳百川,培养温润如玉阳光儒雅好少年 | 河南教育名片

河南校长 2022-12-05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教育时报 Author 河南教育名片


基于平等的相遇和对话

基于自主的探索和发现

基于合作的互动和体验

基于理解的分享和表达

基于发展的激励和评价

用自然生长教育的五要素打造一系列自然生长课程


第16届河南教育名片

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国际学校

让每一个孩子自然生长


李建华 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国际学校校长


用有温度的教育,让学生自然生长


多年来,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国际学校始终遵循“走自然生长教育之路,办有温度有故事学校”的办学理念,努力让学校成为儿童自然生长的栖息地。在这里,每一个孩子都是美丽的不同,每一位老师都是珍贵的存在,每一位家长都是重要的链接。


所谓自然生长教育,包含了五个要素:基于平等的相遇和对话、基于自主的探索和发现、基于合作的互动和体验、基于理解的分享和表达、基于发展的激励和评价。我校致力于打造一系列自然生长课程,其中我们的劳动课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一致好评。学生在农场里积极参与农事活动,深刻体会“粒粒皆辛苦”的不易。我校始终相信,农场即育场,过程即课程,田地即天地。于是农场就是课堂,种地也是作业。



所谓有温度有故事的教育,即老师要有温度、有高度、有故事、有本事。其中,校长是学校温暖的符号,是师生成长的教具,校长是离师生最近的那个人,是坚守教育价值观的那个人,是把学校带向未来的那个人,是让校园保持沸腾的那个人。我校的课堂宗旨,即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,而分数永远是教育的副产品。以花的念想培土,以孩子的念想教书。让教育被慈善以怀,让孩子被温柔以待。


教育=关系+联系,教育=台子+尺子,教育=爱+被爱,教育=善待+期待。所有的教育都是我们追求的一句话,也就是我们说的:让每个孩子想得起童年,记得起恩师,忆得起母校,看得见分数,在校时留下的是热爱,离校时留下的是眷恋。


(本文摘自李建华在第16届河南教育名片发布仪式暨“新时代小学教育”观摩研讨会上所做的报告)


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国际学校:

让每一个孩子自然生长


“李校长再见!老师再见!”“孩子们再见!明天见!”4月23日16时许,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国际学校(以下简称“艾瑞德国际学校”)校长李建华像往常一样站在学校门口,和每一个走出校门的孩子互相鞠躬致意、向每一辆缓缓驶离学校的校车挥手告别。等他目送走了最后一辆校车,一直高举的手才放下。李建华告诉教育时报记者,这“鞠个躬”“挥挥手”的背后都有故事、都有温度。


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?如何让学校“有温度有故事”?近日,教育时报记者走进艾瑞德国际学校,近距离感受这所学校“走自然生长教育之路,办有温度有故事学校”的独特内涵。



处处都有故事,这所学校充满“仪式感”


“通常我们都认为,挥手告别时,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。可我和孩子们之间的挥手,却是将我们的距离‘越挥越近’了。”李建华告诉教育时报记者,自己从去年10月开始,坚持在学校门口向每一辆校车、每一位孩子挥手告别,“时间长了,孩子们习惯于校长每天都来送他们放学,久而久之就让孩子对学校有了一份牵挂。”


教育时报记者在放学期间观察了近20分钟,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认出来这位每天都在校门口向他们鞠躬、挥手的长者就是他们的校长,也都会特地跑到离李建华几步远的地方停下深深鞠躬。等待李建华也以鞠躬回礼后,孩子们便把校长围住,讲述今天在学校的见闻,让李建华一时 “难以脱身”。


等孩子们都走出校门,喧闹的前广场才安静了许多,刚刚“脱身”的李建华感到无比幸福:“在艾瑞德国际学校,我们把这简单的鞠躬、挥手赋予了仪式感,并没有要求孩子这样做,而是我们学校从校长到老师,主动每天以这种姿态迎接每一位学生,孩子们被带入到这样一个氛围中,自发的形成了一种精神风貌。”



走进学校的走廊,李建华在经过一间卫生间时叫住了教育时报记者。李建华指向卫生纸盒下方的一处标识说:“你看,这里画着一道线,旁边写着‘刘一墨线’,这道线的后面也有故事。”教育时报记者通过介绍得知,艾瑞德国际学校有一名叫刘一墨的孩子,他发现每次同学们去洗手间前取用厕纸时,都会把厕纸拽出盒子很长很长,拖在地上很浪费。刘一墨就提出在纸盒下方画一条线,提醒同学们只把厕纸拽到这个位置,有效解决了问题。为了表扬这名学生,学校把这条标线命名为“刘一墨线”,而这条线不仅改变了刘一墨,也改变了很多像刘一墨一样的孩子。


“刘一墨线”“孙云鹤礼”像这样充满“仪式感”的命名在这所学校还有很多,而且背后都有故事。李建华告诉教育时报记者:“正是这一个个的故事,激励了每一名学生,自发向身边的榜样学习。我们还会定期根据学分评选‘瑞德少年’‘瑞德精英’‘瑞德领袖’,获评孩子的照片会挂在学校六年之久……在这样一份份‘重量级’激励的带动下,无需老师说教,每一名孩子都自然而然地向着好的方向做出改变。”



贵在持之以恒,这所学校注重“关联性”


在每层教学楼的走廊里,都摆放着一排排小黑板,上面都用粉笔写着同一首诗。艾瑞德国际学校办公室主任龚涛告诉教育时报记者,这是明天早上,每一位老师必须完成的练字环节,有比较方能见高下,以督促老师们将粉笔字练好。


“可不要以为坚持练字很简单,它可是有很大作用的。”龚涛向教育时报记者展示学校的工作群,里面每天都会有一位老师选定一首要老师们书写的诗词,“简简单单的用粉笔写古诗,切切实实地让老师们成长了起来,字变好看了,学识不断提升了,对古诗文的喜爱程度也提高了。”


坚持做一件事,哪怕它很小,也会产生催人成长的强大动力。



教育时报记者在李建华的办公室里,发现了两摞厚厚的文件夹,里面装满了“校长信箱”的来信。孩子们向学校提出自己的建议,而校长则有问必答,并将来往信件收集起来,每封必阅读、每封必回复、每封必收藏。这份坚持,提升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,加深了孩子对学校的感情。


“除了坚持校长信箱来信的收集,我每天都利用刚上班的时间,拨打两名近期表现优秀学生的家长电话,每一通电话我都会记录下来,久而久之让家长对学校产生了情感交流,家长认为校长亲自拨打电话表扬孩子,是对孩子非常大的认可。”李建华说,校长“八点半电话”已经坚持打了很多,两年不到,打了170多个电话。



在用各种方式促进师生、家校关系紧密联系的同时,艾瑞德国际学校更是注重学校每一位员工之间的联系。“我们学校每年都举行‘神秘天使’活动,为期一周。全体教职工哪怕是校车司机、食堂师傅、保洁阿姨都要参与,把写有全校教职工名字的字条打乱,每人抽去一个,抽中哪位老师的名字,你就要为对方当一周‘神秘天使’,要在不能被他发现的情况下用心守护对方。”教师李丹阳介绍道, “一周后答案揭晓,很多老师都感动得流泪,之前和自己不认识的老师,也通过这种方式产生了联系。”


坚持每日板书提升教师素养、坚持用信箱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、坚持“八点半电话”、坚持每月读一本书、坚持办“神秘天使”活动……在这所学校,许许多多的“坚持”印证了李建华的那个公式——“教育=关系+联系”。


学在田间地头,这所学校产出“获得感” 


在距离艾瑞德国际学校15分钟车程的地方,有一块农田,里面生长着水果、花卉、蔬菜等多种作物,每一块作物的聚集地都有一些明显的标识。



艾瑞德国际学校教师陈琳兴奋地向教育时报记者介绍:“这是我们学校的农场,足足有300亩,每个班包一亩。瞧,这就是我们六(1)班种的大蒜、油菜,昨天刚下了雨,玉米也出芽了。”顺着陈琳手指的方向,教育时报记者看到一片油菜花和生长很高的大蒜,俯下身子,几株新绿从湿润的土壤里钻出。


教育时报记者观察到,整个农场,几乎看不到杂草的影子。“我们每周都有4组家庭要来到农场,进行对农场的日常维护。到了播种和收获的农忙季节,还会发动所有孩子们带着家长来这里体验劳动的乐趣。”陈琳说。



“播下什么种子、结出来什么果实其实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过程,目的是让孩子亲近自然、亲自动手、亲身体验,促进亲子互动。”李建华说。


在艾瑞德国际学校六(1)班的家政作业计划上,教育时报记者看到本周该班的作业是“学做一样饭”。通过劳动教育,孩子逐渐发生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。“我们家孩子自己学着做了一碗鸡蛋面,端到我面前让我吃,看着孩子有模有样的下厨,我们特别欣慰。”一名孩子的妈妈说。



艾瑞德国际学校通过劳动教育,让“干净、有序、读书”的校风吹进家庭,全方位地以校风带家风,培养孩子对自然、对生活的敬畏心。


“让每个孩子想得起童年,记得起恩师,忆得起母校,看得见分数,在校时留下的是热爱,离校时留下的是眷恋。”李建华说,艾瑞德国际学校,将每一个孩子都视为美丽的不同,会始终通过走自然生长教育之路,办有一所有温度有故事的学校。


原载:《教育时报》

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赵浩男


觉得好看,请点亮↓↓↓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